2021年7月28日,我市多名家长陆续收到“爱贝少儿英语”两家校区发来的消息,称因“疫情”“双减”“未通过升级”等原因停课。
两校区投资人、老板张哲对家长承诺:转校区、返学费。
如今,7个多月过去。承诺转去的校区已经关门,家长们没收到任何退费……
#Q1 “爱贝”两校区突然关店
近日,多位家长告诉记者,关闭的是爱贝少儿英语新华校区和机场万达校区。关店不久,他们就陆续收到了自称“爱贝上海总部人员”打来的电话,询问是否接受转至和平校区上课。
当时有家长联系投资人张哲,张哲回复称受“双减”政策影响,总部要求学校升级,因两校区场地未通过评估,只能转至另一投资人经营的和平校区。
家长说,当时张哲明确表示,学员转至和平校区后,原先的管理团队不变,老师不变,只是换了一个场地上课而已,且很快就可以复课。如果不接受转课,还可将课时折换成网课,或退费。
新华校区的退费时间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万达校区定在2022年1月31日前,但只是口头承诺。
解决方案听起来不错,很多家长都接受了。
记者了解到,张哲向教育局提交的数据显示,两校区有超过半数家长决定转课。
出乎家长们意料的是,几天后,爱贝总部发出一纸声明,戳穿了张哲说法,声明中提到:“爱贝公司仅通过官方唯一客服电话与广大家长沟通、联络,家长务必不要轻信任何自称‘爱贝英语总部’及‘爱贝英语总部工作人员’”的电话、短信、微信沟通……”
#Q2 成立当年预收千万元学费
一位于姓家长告诉记者,她在万达校区关店前交纳了两年近3万元学费,目前一节课没上。
记者了解到,两校区在去年关店前三个月,曾举行大型店庆活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仅万达一个门店在店庆时,续课和报名的金额就达109万余元。
这些学费并未转入学校账户,而是转入了两校区校长张韦伟的个人账户。每个学员学费1.3~1.5万元不等,学时9个月左右。像于姓家长那样交纳学费还未上课的有不少。
多位家长表示,学校给她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管理团队稳定,中教和外教稳定,老师也很负责。”不明白这样的品牌为何会关店?
该校多位教职员工介绍,两校区于2019年先后成立,仅成立当年就预收了1000万左右的学费。短短两年,已吸纳500余名学员。发展势头良好,不明白为何会关店。
#Q3 和平校区声明不再接受转排课
家长们统计,学校应返还学费数百万元。他们将情况反映到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教育部门。
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答复:虽然两家学校都办理了相关资格证,但校外培训属于教育行业,归属教育局管理。
经甘井子教育局多次催促,张哲与家长代表见面。其表示正在陆续给学员转课,且会按时间履行退费,但不肯签署书面承诺。
记者了解到,仅有30名左右的学员转至和平校区上课,绝大多数家长没等到转课消息。
2021年9月4日,和平校区贴出声明,称“我校与两家关闭校区无任何关系”“未接收到关闭校区派来的老师,无法进行排课”“不再接受排课和寻访”。
2011年11月左右,爱贝和平校区也关店了。
#Q4 或因境外理财“爆雷”致资金链断裂
据关闭的两所学校教师介绍,学校拖欠大家的工资34万余元以及8个月左右的社保。他们中的多数人已于去年8月至9月,向甘井子劳动保障局申请仲裁立案。
法院按程序对张哲进行强制执行及限高处理。近日,老师们接到法院电话,称张哲失联,联系上后才可以继续执行。
除了拖欠工资,据了解,两校区在关店时,房租也处于拖欠状态。
采访中,多位老师表示,爱贝总部曾来大连调研,认为万达校区处于良性上升发展势头,依靠预收的千万元学费完全可以正常发展下去。
为什么一个资金“雄厚”,学员众多,管理也不错的学校,说关闭就关闭了?
多位老师表示,张哲和张韦伟曾透露,他们购买的境外理财“爆雷”,导致资金链紧张。或许这可解释本来良性发展的学校经营不下去的原因。
#Q5 家长期盼说法
截止发稿,记者了解到,学校关店后,不少家长将张哲起诉至法院,有个别家长胜诉,但拿到退费的并不多。后期再有家长起诉,法院回复称因涉及刑事,暂时无法受理。
家长就此向警方报案,警方也曾到爱贝上海总部以及张哲老家了解情况。时至今日,家长尚未接到立案通知。
记者多次尝试联系张哲,均无回应。目前事情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何时能拿到退款?500余名家长期盼说法。
“搜搜”提醒
“爱贝”两校区关店至今已有七个多月,500多家长迟迟拿不到退款, 归根到底,还是吃了“预付款”的亏。
从美发店、健身房到各种培训机构,频频跑路、爆雷事件说明,预付款消费模式存在巨大风险。
2021年10月26日,大连市教育局发布《大连市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实施方案》,对下一步校外培训机构的行政审批、登记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包含预存学费的时长、预存学费的方式等有了明确意见。
新方案将有效规避预付款风险。但对于“爱贝”两校区500余名家长来说,却因为事情发生得早,享受不到相关保护。采访中,有家长称曾看到两校区法人在咖啡店悠闲消费,一面是心急如焚的家长,一面是“若无其事”的法人,面对如此“局面”,谁来保护家长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