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您好!大连民意网欢迎您的光临!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 当前位置:大连民意网 - 大连民意网 > 

      权威解读:如何绘就新蓝图?

      2021-02-10 09:38 来源:大连天健网
      选择字号: T | T

      天健网消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金东淑)2月8日,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题发布会。据了解,刚刚闭幕的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纲要》草案。这幅蓝图如何绘就?市科技局副局长赵宏志、市工信局副局长张立志、市人社局副局长王宏、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长顺接受记者采访。

      问题: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强化战略科技引领,建设创新策源中心。请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如何通过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答:“十四五”期间,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将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基础,聚焦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聚集科技人才,加快建成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重点抓好五件事。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策源能力。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打造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发源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支持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辽宁实验室精细化工与催化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大连先进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光子科学中心。前瞻性谋划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形成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统筹推进自创区“一区、多园、多点”建设,打造自创区升级版。

      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撑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生命健康、海洋工程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探索科技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积极争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到2025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5%。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学研联盟,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积极构建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梯次引育体系。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量分别超过5000家和6000家。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与产业对接通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打造“国家—省—市—区”科技创新创业赛事平台。健全多元化科创投融资体系,建设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平台,推动创新、产业和资本无缝衔接。到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

      五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打造人才集聚新优势。全面落实人才支持政策,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科技人才创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集聚外国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积极促进人才、项目和基地有机结合。全方位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合作,深耕中日、中韩、中英等国际科技合作。

      问题:

      “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方向及产业布局情况?

      答:“十四五”时期,我市要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石化、装备、消费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以及数字产业、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洁净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其中,石化产业要逐步减少燃料型产能,增加原料型产能,提升我市炼化一体化水平,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供给能力,推动深加工;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等优势科研力量,发展精细化工,拉长产业链。

      装备制造业要以短板装备攻关和国产化替代为突破口,围绕重大成套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水平和能力,增强先进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推动产业迈向智能化、高端化和成套化。

      消费品工业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聚焦农副食品及海产品加工、服装纺织、家具木业等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的领域,完善和打造产业链条;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提升我市消费品产业品牌综合竞争力。

      新兴产业要围绕数字产业、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洁净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要举措,围绕我市优势细分领域,抢抓发展机遇,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提升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产业布局方面,结合我市产业布局特点和各地区的资源禀赋,提出“一核一轴两翼多组团V型向北发展”的点轴发展空间格局。具体以主城区发展“工业大脑”为核心,以沈大高速为轴,以渤海沿线和黄海沿线为两翼,多组团V型向北拓展“工业骨骼”的空间发展格局。同时,明确各区块的主体功能和分工,具体形成主城区研发总部、加工基地向北发展的空间格局。

      问题:

      就业一直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六稳”“六保”工作就业都排在首位,请问“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应对疫情冲击,我市在保障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十四五”时期在保障就业工作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答:感谢您的提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就业形势保持整体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的首位,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组合拳,覆盖范围广、落实速度快、支持力度大。应对疫情针对性地开展线上招聘、24小时用工保障等公共就业服务,贴近百姓需求开通重点群体线上就业服务平台;各地区、各部门攥指成拳、齐心协力,国有企业履责扩招,机关事业单位挖潜扩录,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9%,我市在全省就业创业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我们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四五”时期,我市就业工作的目标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强化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衔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重点群体就业风险可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一是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聚焦“六稳”“六保”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发挥政府公共投资、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扩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现代服务业就业容量,催生就业新增长点,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

      二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注重宏观政策协调联动,完善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实重大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促进机制。

      三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政、创培、创扶、创服”工作机制,扩大创业带动就业规模。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增强初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提升创业创新综合服务能力。

      四是完善重点群体就业体系。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精准扶持退役军人群体就业创业,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

      五是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效能。逐步建立终身职业技能职业培训制度,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统筹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健全就业网络和统计监测预警机制,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效匹配。

      问题:

      《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谋篇布局,特别提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李局长,请您谈谈“十四五”时期,我们如何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答:刚刚市人大审议通过的《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市加快建设“两先区”的重要行动指南。其中规划纲要,对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做出规划部署,提出要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农村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完成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特征,科学谋划农业农村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做足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两篇“大文章”。

      第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都市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一是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发展原则,继续推进三圈两区一带建设,集合资源要素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二是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调粮稳菜、强果扶特、优牧富渔,优化调整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主要农产品综合产能;三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村产业链延伸整合增值;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二,要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要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历史性改善;二是推进农村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加强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让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乡村时尚;三是加强农村民生事业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四是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统领作用,强化四级书记抓振兴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德治自治法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平安社会主义新农村。


      [ 责任编辑:王琛 ]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