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源
公共厕所是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发展水平的缩影,也是展现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公厕的选址应遵循便民原则,以满足周边居民和流动人群的需求。但近期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位于沙河口区兴工街附近的一处公厕,建成已两年多,却始终无法正常开放使用。而对于是否应该开放这座公厕,周边居民也是意见不一,争议不断。
有人嫌有人爱 居民区内公厕处境尴尬
该公厕位于沙河口区兴工北四街与中长东四街路口处的社区小广场一角,公厕正面被一圈黄色围挡围住,背靠小广场外沿,身后是几棵高大的行道树。在小广场外与之一条马路之隔的就是居民住宅楼。“那栋楼人家的厨房正对着这个厕所,做饭就能看见,到时候可能还有(异)味儿,所以他们不让开。”正在广场散步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她认为没有必要在居民区建公共厕所。
但另一位附近居民则表示,她家与小广场相隔两条马路,平时在这里活动遛弯想要“方便”,回家的话还要再爬四层楼。她说,附近活动的人很多,除了居民还有些流动商贩,由于公厕不开放,有的就在树丛花坛就近解手,夏天的时候异味不小。“公厕既然建成了就应该开放使用,否则就是浪费资源。”
设施闲置引关注 未来能否开放?
公共厕所虽未开放,但却已被“强行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厕围挡被破坏出一个开口,进入后发现,公厕三个独立蹲位间和一个房间的门玻璃都已被打碎,遍地污物和手纸,还有一处冲水设施损坏被弃置一旁。据居民介绍,附近一些摆摊商贩或秋菜经营者会来此方便。
记者从沙河口区相关部门了解到,该公厕是跟随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配套而建的。因周边没有公共厕所,为满足群众需要结合公厕所需的水电等硬件条件,选择在新建的市民休闲健身广场上加盖了公厕。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老旧小区改造时已经公示了该区域规划,其中包含公厕选址,选址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征求意见时并未收到反对意见。但在2023年公厕建成后,却遭到附近居民投诉。属地街道社区虽多次介入协调,试图做通反对居民的思想工作,但一直没有结果。针对目前公厕内脏污情况,该负责人称,此前也组织过卫生清扫,近期将着重清扫并加强管理,保持好环境卫生,减少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也会联合街道社区进一步做好附近居民工作,争取早日解决周围群众如厕难问题。
居民区内建公厕 多地已有先例
据了解,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以居民步行5分钟可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提出了“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概念。这一概念要求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人至12000人(约1500套至4000套住宅)的居住区内,社区服务设施中应配建公共厕所。而居民区内的公厕有人爱有人嫌也是常态。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石景山模式口西里小区,居民对小区里配备的公厕拍手称赞。公厕位于两栋居民楼之间,有十多米远的距离,里面干净整洁,没有异味,不时有居民前去如厕。此类居民区内的公厕,也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便利。而合肥市湖畔景苑小区附近一公厕在建设时则遭遇了周边业主的反对。该公厕虽经过立项,也符合有关条件,但由于投诉较多还是选择暂时停工,相关部门进一步研判选址等情况。在烟台市芝罘区祥和路,一处公厕建设时也遭到了附近居民的反对,但在综合考虑周边业态和人流量后,有关部门表示一方面会加强和周边业户的沟通解释,另一方面采用高标准建设公厕,确保公厕干净卫生,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短评
公厕困局检验精细化管理水平
刘源
公厕落成两年多却大门紧闭,这一幕折射的不仅是居民的“众口难调”,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面临的现实考题。
一面是周边老人、商贩的“如厕难”,一面是相邻住户对异味、观感的担忧,双方诉求皆有其理。值得深思的是,规划公示时一片沉寂,建成后却投诉四起——这暴露出基层协商机制存在的短板。若事前征询不深不实、方案解读流于形式,便为日后矛盾埋下伏笔。
更堪忧的是“建而不用”引发的恶性循环。公共设施长期闲置,不仅造成财政浪费,更因管理真空沦为卫生死角,反向加剧居民抵触情绪。破局之道,关键在于治理者能否主动作为、精准拆解矛盾。
事实上,居民区内建公厕并非无解难题。其他地区的案例证明,通过高标准建设、常态化保洁、智能化除臭等方式,可以实现“近而不扰”。这就要求职能部门以“绣花功夫”推动管理升级:既要耐心细致开展群众工作,化解“邻避心态”,更要以过硬的管理实效打消居民顾虑。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这座被围挡封住的公厕,考验着有关部门能否超越“建不建”“开不开”的简单二元思维,以系统方案、专业管理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10℃~15℃ 晴间多云